“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拍卖价格

LOT 563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
参考价: RMB 1,500,000-2,200,000

成交价: RMB 2,185,000
年代: 清
创作年代: 清
清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直径:60.4mm),缶宝八贝宝,扁丰长泉,珍,上美品
马定祥著《咸丰泉汇》第155页原物
咸丰元宝宝泉局当五百雕母
文/钱卓
雕母,也被称为祖钱,并不真正参与流通交换,只是在翻砂铸钱过程中使用的钱形模具。中国的货币的铸造方法延续数千年,影响广泛,周边国家,如:日本、泰国、朝鲜、越南、印尼、马来亚等均使用铸造法制作货币。我国最早采用范铸法铸钱—先直接在砖石上过刻模,后用铜石等材料制成母范,再用母范翻铸大量子范铸钱。范铸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北宋时母钱翻砂法已经完全取代了范铸法,此法又延续近千年,直至清末才被机器冲压方法所代替。
关于清代雕母制作过程的文字记载非常少,常被引用的总结起来有两种:一是清人鲍康的《大泉图录》;二是《皇家文献通考·钱币考》。鲍康在《大泉图录》中介绍道:每次开始铸钱币时,钱局先用质地纯净的上好象牙,按照拟铸造的钱币式样,雕刻成钱样,然后经钱法堂,即户部主管部门的官员审定通过。再由有资质承接官方订货的铜匠铺(如:老启盛斋)中的熟练工匠,用精铜(并非纯铜,而是配比合理的铜合金)雕刻而成带有小方孔或小圆孔的钱形模具,被称之为祖钱或雕母。当时只有熟练工匠才能雕出高质量的祖钱,印模过程中不会挂砂,从而形成光滑的钱模。准雕母须经钱局审定后,方可使用,而被称为“金口”的穿孔,必须由钱局工匠完成开穿工序,使之成为印模翻铸次级的模具——母钱形态。然后,再经由母钱印模,正式铸造出大批的流通货币。因为考虑到从雕母,到母钱,再到流通钱生产过程中会发生数次缩模,且铸成后打磨抛光工序也会导致尺寸和重量减少,所以雕母都会留有加工余量,其尺寸明显大于正式流通的货币。整个货币铸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减重的过程。按照清代文献《皇家文献通考·钱币考》中的记载:每枚面值一文的雕母重约二钱三分,经过加工,制成母钱重一钱七八分,而最终制成流通钱币时,则重一钱至一钱二分。最近翻阅清人王庆云的《石渠余纪》,其中有关祖钱制作的记载讲道:首先铸成钱形铜饼(无文而圜),然后再加以雕刻。王庆云是道咸时的官员,曾在咸丰时,任户部左侍郎,即中央政府主管财政税收、货币发行的官员。他应熟知钱币的铸造过程,其描述应当比较准确。
当时,雕母都严格控制在钱局相关人员手中,极少流出,再加之清末民初、改革开放几代人不遗余力的大力搜罗,现在已经很难再新发现开门见山雕母了,而现有的雕母大部分或流出海外,或入捐各大博物馆。留存在市面上的雕母,自然更是稀如星凤,成为泉友和收藏者争相收藏的目标。此枚咸丰元宝宝泉局当五百雕母,在《咸丰泉汇》中定名为扁丰长泉。当年只雕刻了雕母,迄今未见母钱或流通钱面市。当五百、当千大钱,自咸丰三年十一月开铸,到咸丰四年六月停铸,铸造期仅七个月,据此推断,很可能此版咸丰大钱当年只停留在雕母阶段,并未正式开铸,故更为珍贵。是品咸丰元宝宝泉局当五百雕母,未经流通,品相上乘,近年罕见,称之为这次钱币拍卖分量最重的拍品也不为过。

以上文章由蕉林收集来源于网上:蕉林收藏鉴定-更真实客观的线上鉴定评估平台 »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五百”雕母拍卖价格

相关文章

Call Now Button如有鉴定估价需求,可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