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政权割据与清谈促进了民族文化大融合,玄学与释、道等多元文化迅速兴起。
北洋军阀时期文化自由、结社自由的环境引发了文化大家井喷式的涌现。
混沌的世界一直都像是文化创新的一味药引子,在无序的搅动中不断催生着解药。就如同老张头那个糟老头子跟我勾兑理想时说的那样:“当今北宋钱币圈的总总乱象并不一定是坏事儿,总有一天,新建立的秩序会将一批人无情的淘汰,也会有一批新人涌现控权,而且这一天很近了。”说完,他擦了擦挑钱时留下的鼻血,静静的点了一根烟。。。。。。
没错,这一次谈的还是宋钱,北宋钱、母钱、版别、精品、书法热门品,这些称谓都是近几年才开始慢慢成型的,也是本篇的关键词。先给各位看官点个题,最近两年来,笔者一直与母样二字处于暧昧期,没有光明正大的宣布观点,也没有割袍断义般的撇清关系,主要还是对自己的理论体系没那么的十拿九稳,不敢在一帮坐在太师椅上当家的掌柜面前造次。回想起来,如果能早一点像那个叫魔王牛的糙老爷们儿那样,在早年接触同版钱币达到三位数的数量级上的话,兴许这观点还能提前点出现。
言归正传,本次谈的是北宋钱币收藏市场的十年变化,母钱是重点,也是第三次变革的轴心。从笔者入门开始,北宋钱币就已经慢慢开始了转变。只不过在当今信息咨询爆发式交流的今天,这个演化的过程被突然加速了。从2008年开始到2013年左右,版别依然是北宋钱币收藏的主流,大家口中引以为豪的是版别的齐全程度,当时的美品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而淘汰掉的是很多老藏家手中的包浆品。品类不多的泉谱是大家的九年义务教材,某网站上宋辽金西夏钱币板块最火的就是版别了,10-11年左右有过一次井喷似的涨价确立了一部分模样讨喜的小名誉品的价格地位。14年伊始,由于微信等网络营销多元化的兴起,大量新进藏家审美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拍卖手法的普及和美化摄影门槛的降低,开始出现了一大部分藏家没有兴趣去学习庞杂的北宋版别,而是去追寻高精度、品相上乘、锈色艳丽的热门版别。从此时开始,北宋钱币的收藏已经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时就有一部分人觉得是商家的无理炒作导致了本是同一版钱币却出现了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价格偏差。可如今看来,商家的定位是准确的,跟紧了趋势就能跟住市场。15年底,商家开始全面入驻微信,微拍的兴起加速了钱币多元化的发展,宋母一词开始蔓延。
乱——这是评价16-18年这一阶段的北宋钱收藏市场的最准确词汇。无序和混沌充斥着所有藏家的大脑,这段时间内,没有主流的收藏门类,大家都在朋友圈里、微信群里毫无逻辑的晒着藏品。其实到今天,藏家的分类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细化了,北宋只能算作是一级纲目了,接下来版别、名誉品、精品、美品、母样这些二类科目开始出现了,大家的争论往往都出现在主攻不同小分类的藏友之间了。就像几年前大家抨击着评级公司假币入盒一样,已经开始跟风转型,以假母入盒为切入点了。市场就像是学科分类一样,一直在不停地进化着,总会淘汰一部分人,总会捧起一部分人。
但对于北宋钱币市场而言,这是好事,前几十年,北宋钱币的发展其实一直是停滞不前的,大家所能研究的除了版别还是版别,泉谱即为峰顶。而近十年来,宋钱数量级式的增长现世才使得北宋钱币的收藏飞速发展。收藏开始分类细化,这是大多数前辈们都未曾探索的地方,也是北宋钱币收藏系统化的开始。不同于其他朝代,大量的实物让北宋钱币有了能走清钱系统化发展路线的底气,低廉的价格也能让个人玩家有能力在新门类上自己探索总结。
从现在开始,一个新兴词汇也开始将藏家一分为二——过手量,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比较抗拒的词汇,但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分水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今北宋钱币收藏界内,我所认识的藏家中,只有那个叫魔王牛的过得相当精致的糙老爷们能让我大吼一声——老子就服你,这哥们宋徽宗的版别都认不全,但唯独大观,他连每一个版别下面有几个亚版都能给你讲一天。这不是天赋,这是他长年累月的过手量锻造出来的眼力劲儿。他的藏品为啥那么牛逼,就是因为,那都是他从成百上千枚同版大观中选出来的,看仔细了客官,我说的可是同一版大观的过手量。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挑出好品,但最重要的却不是这个,在大量实物过手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的附带价值:
同一版钱币的存世数量级,也就是存世定级(如北宋谱定级);
同一版钱币的平均品相、字口质量、数据、穿口特征、铜质(此处平均品相划重点,要考的)。[/li]
而就是这两点,就能在同版钱币的研究上做出重要的总结和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学会辨认母钱的必经之路,更是那帮日本老前辈无法企及的资本。谈到这里,以笔者的个人经验而论,一个版别母钱的辨认,至少需要同版过手量达到20枚以上才能有大概的感觉出来。所以,很多的争论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认可与不认可的人可能在过手量上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你们的探讨又有何意义呢?过手量的经验总结涉及到了太多的方面,仅仅几句话人家也是不会认可你的。所以到了最后,藏家交流群会继续分化下去,能聊到一起的,具有相同或类似过手量实战经验的人会聚在一起讨论,而剩下的人由于信息更新渠道的进一步短缺最终被淘汰掉,亦或者转而去玩门槛没有限制的其他分类如版别、精品等。
我们现在很多藏家看到的只是繁荣的市场、叫卖天价的商人,却不知还有一大部分被网络和市场淘汰的老玩家。在东北跟老张头扯淡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有一大部分被淘汰的藏家,他们的认知在当年可谓大腕,但如今很多人已经没落了,可惜,可叹。
大多数藏家面对母样级钱币的拒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手量这个词汇太过于偏心,有一半的商家都有这个能力,而只有少部分有经济实力的藏家才能有此机会去涉猎。但学习和认知总能找到机会的,不是吗。年号钱的母样研究太烧钱的话就继续细化下去,挑几枚喜欢的分类版别去研究不也是一条路吗,这么玩的人多了,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这一年号这一版别的专家了。
十年的时间不长,但也绝对不短,给了大多数人足够的消化和学习的空间。一个最简单的逻辑,一个错误的观点流行开来,不论买家还是卖家,都会有真理者站出来辟谣。但为何母样的发展到今天为止,拒绝的只有藏家,而大家认可的实力商家都出奇保持一致呢,是那些藏家的功力不够,还是商家的万众一心呢,这一点,值得深思。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接受或者拒绝母钱的藏家,时间已经给了大家去学习的机会,能否在这一场转型中跟上脚步,就只能看各自造化了。
贝壳刘书于2018年秋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1163d0102y4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