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价格: RMB 207000
拍卖公司: 杭州宜和
拍卖状态: 成交
拍品描述:
清代 江苏“扬州关 匠经国”五两银锭,重198.5,中乾评级 AU58 编号:82021014 明朝实施海禁后,在运河沿线遍设钞关,征收国内关税。至宣德四年(1429),江苏境内的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浒墅等运河沿线城镇已设置税关,对过境船只按其装载大小征税。由于明廷滥发的“大明宝钞”被民间所拒用,后因可以用来支付关税,故这些税关又被民间称为“钞关”。扬州关的关址在江都县(今扬州市)挹江门外。明朝期间,扬州关复罢不常。 清代扬州关继承明制,顺治二年(1645),清军镇压扬州反清起义后,迅速恢复其常关的设置。瓜州是扬州的辅助港之一,原设有由闸关,雍正五年(1727)后并归扬州关,故扬州关也被称为扬由关。同治年前后,扬州关有大关、由闸、中闸三处征收税银。咸丰三年,扬州关关署毁于战火,清军与在平军对峙,在长江南北沿岸分别设有江南、江北大营。战争严重影响了商贾的出行,也就严重削弱了关税的征收。“窃自粤匪窜拢以来,地已十省,时及四年……关税难征”。为了筹饷,各地兴办厘金局,扬州也不例外。平息太平军以后,扬州地方官为什么保证厘卡的收入,对复关的要求并不积极,导致扬州关的关税征收十分困难。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例,扬州关岁征银约为十万四千两,正税银为92791两,盈余银仅1.2万两。盈余金额较嘉庆四年少5.6 万两,比嘉庆九年少5.9万两。扬州关的税银除解缴国库、扣除正常办公经费外,还根据地方实际需要进行调剂。例如乾隆年间江苏官员养廉钱不足,则“每年从扬州关拨银38700 两,从江海关拨银25800两”。当嘉庆年川陕楚三地发生匪乱时,清廷命各关拨解税银至豫省,其中扬州关拨银5万两。 “扬州关”五两锭极为珍罕,即是苏坨中的翘楚,也是关税锭中的顶极名誉品,目前存世仅见三枚。2019年宜和秋拍曾以32元成交一枚,此锭为藏家早年珍藏之品,诚可谓可遇而不可求。 ——摘录自刘翔《瑞应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