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造办处藏品铜炉


清乾隆 宫廷造办处风格乌铜走金花鸟纹炉瓶盒三事(一套)
创作年代
清乾隆
尺寸
炉直径11.8×8.8cm;高18.8cm;瓶13.5cm;盒8.1×6.1×3.3cm
估价
RMB 800,000-1,000,000
拍品描述
说明:斑铜(西关铜艺)是云南特有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之一,至今上有300多年历史。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一件生斑工艺品的制作周期很长,往往要做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生斑材质较脆,又要经过锻打才能成型,所以废品率很高,稍不注意,前功尽弃。其中,烧斑工序是生斑制作技术的关键,温度过低,原料中的成分无法结晶,过高又被融化而毁坏器型。所以,烧斑的操作过程不示外人,甚至外姓徒弟也不得见。由于其制作出的效果美观华丽,后来就被引进至宫廷造办处,作为宫廷铜器制作中的一种样式。而此次出现在西泠拍卖上的,便是一套有着斑铜工艺的乾隆造办处风格的炉瓶盒三事。
炉、瓶、盒三式组合自十五世纪明早期就已出现,其后盛行于清代,是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在书房、厅堂的案几上均可设置。清宫旧藏的炉瓶盒式样既多,且制作材质也颇为丰富。三式,由炉、瓶、盒各一件组成,炉多用鼎或簋的样式,瓶多长颈,盒或园或方,三式一定要统一设计且统一风格。材质多以铜、玉、瓷为主,但成套传世者十分少见,更显珍贵。香炉,焚香用器,用以祀神、供佛、熏衣等之用。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的鼎彝,官、哥、定或明清有名的瓷炉以及著名的宣德炉,都可用来作焚香之器。
此为鼎式炉。体偏四方,束颈,肩部两侧各饰斑铜纹双耳,双耳规整,线条优美流畅,腹部边缘四边出棱,平底,下承四足。盖面镂雕缠枝牡丹花卉纹,以金狮为提钮。因长期使用的缘故,炉盖鎏金部分有些许脱落,裸露出底部的红铜色。炉为上折直口沿,以容纳炉盖,口沿内侧鎏金,金水完好,口沿外侧则为乌黑黝亮之皮壳,与鎏金对比强烈,系造办处特有之皮壳上色工艺。口沿处黑底描金双龙戏珠纹饰,尽显皇室气度。束颈处则又以斑铜装饰,低调的奢华。腹部四周外壁正中都有开光,开光内堑刻细密的鱼子纹为地。前后内为海棠花式开光高浮雕鎏金人动物花卉纹,人物动态刻画逼真,狮子的毛发刻画生动而富有张力。左右为圆形开光鎏金高浮雕花卉纹饰。图案高挺有力,枝干有镂空处系模仿唐代镂空镜之工艺。整身纹饰精细华丽,运刀精修,法度严谨,刚柔并济。开光外腹部亦呈现黝黑皮壳。
盒为长方形,盒面为开光内饰鎏金高浮雕云鹤纹。纹饰挺劲,两只仙鹤翱翔于云雾之中,灵活生动。盒内满鎏金,盒外纹饰部分之外通体黝黑。箸瓶,盛置火箸火铲之用。此瓶方筒状,下承高足。腹部作四面开光,内錾刻花卉纹饰,并施以鎏金。图案别致生动,高挺有力,枝干有镂空处系模仿唐代镂空镜之工艺。铜瓶小巧精致,高挑挺立,气势凛然。
此组炉瓶盒三事,端庄富贵,以精铜铸造,錾刻鎏金,经数百年来包浆自然,光润可鉴,应为清代宫廷所制。古代宫廷造器之法度乃非精铜不铸器,非佳器不鎏金,足见此套拍品之贵,并且成套保存,品相完好,更加难得。乃收藏之佳器。

以上文章由蕉林收集来源于网上:蕉林收藏鉴定-更真实客观的线上鉴定评估平台 » 清代宫廷造办处藏品铜炉

相关文章

Call Now Button如有鉴定估价需求,可以联系我们